• 用户名:
  • 密 码:
  •  
大学生就业教育需从入学开始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6-30

27岁的王建辉,近日忙得不可开交。作为馨康源健康科技公司的“老板”,他正忙于把公司的一个新项目放到网上宣传,还要筹备下个月的专家会。

去年7月,王建辉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硕士毕业。他并没有谋求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决定创业,“给自己打工”。

谈及创业的原因,王建辉告诉记者:“没毕业的时候我就做过一些项目,再加上学校鼓励创业,我的就业观念有了变化,觉得还是创业适合自己。”

有关专家指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面对全体在校学生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未雨绸缪,显得重要而紧迫。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衔接

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大学生。在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晓红看来,这种观念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高校就业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

“新生入学教育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促使学生拓宽就业视野,鼓励他们下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王晓红说。

转变观念只是就业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南京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办工作人员陈伟认为,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业基础,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

为了让专业人才的培养紧贴社会需求,教育部已明确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须与就业率挂钩。“这些年,我们注意设置了一些宽口径的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按大专业类招生,本科培养阶段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将教学瞄准就业环节,注重专业培养的实用性。在即将结束专业基础课的大二下学期,学院组织学生深入药材基地,开展采药实践;大三下学期,学完专业课程后,学生被安排到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学习实践;到了大四,学院组织学生到各药厂、医药公司以及医院药房实习,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许多文科类院校也开始积极将就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衔接。根据新闻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加大实践环节,诸多一线的编辑、记者出现在高校新闻采写课堂。

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具有各自专业的工作经历。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去相应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认为,大学应该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4个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从入学开始,重视创业教育

过去,高校就业教育大多只面向毕业班的学生,非毕业班的学生没有“预警”机制,缺乏危机意识。2007年12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提倡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去年,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结合自身特色,从大一开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班级辅导员要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大学生一入学,就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填补了高考后出现的目标空白,使他们做事更有动力,这对学风建设也有好的引导。”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党委工作人员朱建华告诉记者。

2009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创办了国内首家大学生就业案例库,并精选出版3本“案例型”就业指导教材,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极具借鉴意义的求职典型案例,同学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创业”正成为热门词语。大学生不再仅仅停留于找工作,而是勇敢地创造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各地高校在就业教育中,日益重视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出台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搭建富有实效的创业平台,使大学生不仅“愿创业”,而且“能创业”、“创成业”。

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的318所高校的795名教师参加了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的KAB创业教育项目,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4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41所高校成立了KAB创业俱乐部,我国正探索建立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中南大学开办了创业教育培训班,并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创业实践基地。目前,该校已建成17个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628个创业依托基地、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搭起创业的“舞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也成为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日前,南开大学编撰印制了《求职心理宝典》,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常识等。

就业教育期待多方合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育对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包括女大学生比例增加等。同时,我国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高校积极探索的同时,急需企事业单位、团体以及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合作。

一项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男女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相差60个百分点,缩减到2006年的相差不到两个百分点。虽然女生的总体素质和能力并不亚于男生,但目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容忽视,女生依然属于就业的“弱势群体”。

2008年12月,同济大学开设首届女性特色班,学生每学期选修2~3门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种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高校创新就业教育的有益尝试。

王晓红认为,高校就业教育是一项社会整体工程。高校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把企业请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企业也应该从选用人才的角度考虑,积极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及就业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王晓红同时呼吁,学生家长也要配合学校的就业教育。“有些工作,学生愿意做,但家长不乐意,从而耽误了就业。家长应该在转变就业观念、确立价值取向、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她说。

此外,高校就业教育离不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支持。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重视大学生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各级团组织也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帮助青年就业方面不遗余力,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截至4月15日,全团已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8835个,提供见习岗位279059个,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