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7日,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以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一等奖,这是广西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首次夺冠,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该校其他两个参赛项目也同时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优胜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举办了3届,柳职院参赛成绩连续3届位于西南地区高职院校前列,高居广西高职院校榜首。这并非幸运,也非巧合,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柳职院10余年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是柳职院3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辉煌成果。
10余年岁月,弹指一挥间。从1998年正式挂牌建院以来,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全院师生员工,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审时度势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院办学规模由最初的2000多人,增加到2009年的1万余人。特别是经过近3年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柳职院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它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引领广西、辐射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名校,并进入国家百强高职院校行列。
“三元二会一平台”办学运作方式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柳职院根据“政校企搭台,三元互动育人才”的理念,成立了“柳职院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和“柳职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两会”在两个层面“穿针引线”,主动促进政府、学院、企业构筑“三元”战略合作联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元二会一平台”办学运作方式,将政府的引导与资源、企业的人才与技术、学院的教师与学生“聚拢”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的共享。这一办学运作方式的创建与运行,不仅拓展了办学空间,还使学院有效地融入了柳州市“再造柳州,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
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设计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规划,各专业依据自身的专业(行业)特点,创新了各自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了以数控技术专业“校企一体,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软件技术专业“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6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典型的40多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各系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中国企业500强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伟易达电子设备厂、桂林福达集团等知名大企业合作办学,先后开设了“柳钢班”、“柳工班”、“柳州五菱班”、“广东伟易达班”、“桂林福达班”等特色鲜明的订单班,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学院成为了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帮助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成为企业的“预订”生。
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不断增强,得到了行业、企业、社会的一致认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广西和在柳州就业的学生比例保持在70%和60%以上,体现了学院服务地方的宗旨,被评为“十五期间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9年被评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近年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多次获奖。长期以来,柳职院把专业技能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重要渠道,通过每年举办全院职业技能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至少一项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在2008、2009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分别获得两个团体二等奖、两个团队三等奖,其中2008年的参赛项目“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获得当年广西参赛高职院校中最高奖项,成为西部省(自治区)的最好成绩。2010年更是以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摘取桂冠。
有效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教学改革
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示范建设过程中,柳职院形成了开放的课程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实施教学,制定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更加贴近职业能力需求。
该院的课程建设形成了一种全员动员、大家参与的氛围,精品课程建设因此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2门、院级精品课程66门、网络课程数量达1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自治区精品课程在全区高校名列前茅。
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教学研究,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编写出版特色教材,建成了资源丰富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取得多项实用专利发明。2009年,在全区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柳职院申报的6个项目全部获得包括特等、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高职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由于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柳职院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2006-2008年度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集体”和“自治区职教攻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