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合力共筑“立交桥”促大学生就业创业

        内蒙古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宫哲和他的3个队员创办的“月牙堂时尚购物网站”即将正式运营。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下,“月牙堂”将正式入驻呼和浩特市金川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并享受免房租、免收各项税收等政策。宫哲创业梦的实现,得益于内蒙古近年来实施的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举措。 

  自2013年以来,内蒙古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扣减有关税收,创业项目全部纳入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并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年培训约1万人次。2014年自治区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基金,贷款额度较高50万元,并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 

  专业能力不适应社会需求、创业缺乏资金和项目扶持等难题,一直是深层次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从2012年起,内蒙古逐步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吸收组织、人社、教育、发改等9个部门与高校和企业代表等共同参加,统筹研究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大改革与机制建设问题。 

  针对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具体问题,内蒙古201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统筹,引导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截至目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93%的毕业生已就业。“到岗就能上手”是该校连续3年就业率超过98%的秘诀,这背后是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改革。 

  内蒙古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建立以来,在校企合作中积极行动的不仅有高校,还有政府和相关部门。2013年5月,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庆华学院”成立,这个以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正是在盟行署的直接参与下走出的股份制校企合作新路子。今年秋季,学院将定向招生300人,学生在入学时就与中国庆华集团和学院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相结合”。 

  随着联动机制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始与高职院校合作,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013年,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市人社部门共同筹建乌兰美健康服务有限公司,将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延伸到行业内,也为全市打造家政服务行业品牌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地处赤峰市的蒙东云计算中心与赤峰学院、河套学院等院校共建起了大学生创业园,并组建“教育智慧”项目,在大学生就业前就开展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题培训。 

  人社部门和创业园区也参与到办学中,这些看似与教育不相关的部门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正是联动机制的题中之意。在工作部署中,自治区提出,新兵入伍与入学相结合,农民工进城务工和素质提升相结合,社区就业与开展养老服务相结合,将不同领域的重点就业群体与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办学关联起来,通过机制引导各部门的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培训与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加深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度。 

  社区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开发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2013年开始,自治区每年开设1万个公益性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就业困难和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2013年起,全区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每年都拿出15%的职位,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同时鼓励蒙古语授课大学生选修易于就业的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或汉语授课的应用类课程,选修合格的由财政负担选修费用。

上一篇:四川省第二届“青春创业大讲堂”启动
下一篇:吉林大学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助力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