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

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

  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教育哲学的全新理念,是21世纪教育的新的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广义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事业心和开创技能的人,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与培训、增收、解决自我生存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当时被解释为“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也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1990年后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美元。硅谷60%以上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创办的。美国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做法引起了欧洲国家的纷纷效仿。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倡议,呼吁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会议明确要求,在其后5-10年的每届毕业生中要有20%-30%的人独立创业。

  二战之后,人们普遍担心的经济衰退和萧条并没有出现,代之以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周期变成了高低的波动,变成了发展中的一股节奏,对此,传统的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西方经济学家将1948年-1984年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发现美国实际经济增长大比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所带来的增长多出了66%。日本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结论。经研究他们认为那些额外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和教育。所以,在经济增长要素中又增加了一项新的测算指标,这就是“技术进步指数”。西方经济学家80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四要素”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重要的因素,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建设新型大学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型的大学。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思潮的出现,恰恰符合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保证了美国新经济的可持续的增长。这些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是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首创的。斯坦福大学校方积极鼓励师生创业,鼓励加强产学研合作。斯坦福大学教授、工程学院院长特曼,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

  20世纪30年代,特曼教授用自己的500多美元,鼓励自己的学生开办惠普公司。据说这是世界上领先笔天使投资,或者说风险投资。于是,一个很小,但是富有活力的电子企业在学校周边一举成功,开创了斯坦福工业区。这也是最早设立的大学科技园区。以后引起各国政府纷纷效仿,从而创造了产学研合作的范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初发源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人的开创性、开拓能力、冒险精神、坚韧不拔的态度,究竟是从何而来?是教育的结果还是个人学习的获得?这种人才成功的规律能否复制?能否传播?能否讲授?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研究,可能要颠覆我们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知识、能力的认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编纂的知识、一类是只可意会的知识。前者指的是能够用语言和图形进行系统化处理的知识;而后者指的是不可编纂的知识,是人类对过去认识积累的经验、教训,隐藏在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这种对知识的划分,领先次承认了经验类的未经系统处理的意念和意会,也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财富。创新创业的思想特别是创意,一些创新性的思维与想法就属于这类知识。所以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比传统的对知识理解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存在,只有在应用中才有价值。知识首先表现为一种行动力,是一种把事情做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一定非要在传统的正规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才能得到,而在学校之外、在课堂之外、在实践之中也能完全可以做到。这种认识说明了为什么“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人才同时存在。

  如果说教育的功能首先表现为传承的话,那么个人的学习能力就首先表现为创新。人类的前进是以学习能力为前提的,这样“做中学”

  的教育理念就有了更深刻的时代与历史背景。因为,从课本上学会的只是可编纂的知识,而“做中学”、“干中学”才能真正掌握意会中的知识,“实践出真知”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论基础。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现行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教育、应试的可编纂知识的教育,从而是落后于时代的教育,它只是简单进行知识传承的工具,只是一种简单培养工薪阶层的价值体系。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类智能的积累和遗传,它除了传承人类已有知识的功能外,还担负着表达新知识、新需求,创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任务。教育的获得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主体认识。人的内在的学习、创新能力是人类真正的财富,这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它具有极大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因此,提倡独立思考、弘扬个性、营造创新文化、允许失败、允许试错、允许纠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要的文化机制上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全社会营造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创新文化的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创新创业人才有自己的定义,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道德素养之外,重要的就是事业心与开创能力的形成,这就是获得“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能力,这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事业心与开创能力是以学术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为前提的,只不过在现行社会中要挑战未来、挑战自我,真正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持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教育通行证是无效的。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如果毕业后找不到现成的工作,就只能“等、靠、要”。

  目前,在我国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这种意识和相关技能,我们必须反思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国外把创业精神有时也翻译成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新兴的管理阶层,在工业社会是超越农业社会,跑在社会前面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又迅速转化了大量科学技术、发明专利的人。在知识经济社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新兴的企业家阶层更是跑得最快、又在最前面的人。

  应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中途辍学,但却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我国的不少中小企业家也是这样,他们的学历水平不高,但却能抓住机遇、创业成功。而受教育较多的大学生,却由于思想意识、创业素质不够,面临就业难的困惑,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一个教育问题。这种企业家的精神,即开创能力,除天赋、禀性外,大部分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后天学习实践中获得的。如事业心、责任感、机会识别能力以及敢于冒险、充满激情、智慧创意,都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本领。这就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根本任务,也是建设新型大学的任务。关键是思想要解放、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因此,培养企业家精神、传播企业家精神、教授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确立“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历史任务,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责任。(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助理 曹胜利)

上一篇: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企业家速成
下一篇:2012就业蓝皮书发布暨高校培养质量研讨会召开